十八大以来,葫芦岛这座年轻的城市,在党的领导下,稳步适应经济新常态,不断夯实经济基础,完善经济结构,提升人民生活水平,从一个满载希望的“关外第一市”发展成为拥有1.04万平方公里、270万人口、261公里海岸线,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宜居美丽滨海城市。
一、经济总量日新月异,产业架构日趋合理
经济总量稳步增长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36.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41.7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增长了36.7%,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3.5%。
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与经济总量稳步发展相结合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十八大以来,葫芦岛三次产业结构历经了“二三一”到“三二一”转化,营商环境极大改善,对内外资吸引力不断加强,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,各方面合力促进葫芦岛市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,经济结构开始“腾笼换鸟”,逐步剔除落后产业、高耗能重污染产业,引入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,三次产业结构比有2012年的“17.5:42.1:40.4”到2021年的“17.5:36.7:45.8”,现代化“三二一”的经济结构初步成型。
二、以农为本,种植作物结构不断丰富
葫芦岛市始终坚持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。十八大以来,种植结构逐步实现多样化生产,作物产品有了极大丰富。2021年,全市蔬菜产量达到248.8万吨,粮食74.6万吨,花生产量31.1万吨,水果产量110.9万吨。
三、工业立市,持续拉动全市经济发展
葫芦岛市经济建设留有较强工业建市痕迹,这一点,从城市规划格局、居民集聚区分布等层面都有体现。如今,工业生产依然是葫芦岛市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风向标,伴随工业布局的日趋完善,形成了葫芦岛市工业标志性发展模式——“四大支柱”行业。葫芦岛市四大支柱行业是指能源电力、有色金属、石油化工、船舶机械4个工业大类,主要工业产品包括原煤、发电量、原油加工量、硫酸、烧碱、合成氨、化肥、水泥、民用钢质船舶、成品钢材、锌、服装、聚氯乙烯树脂、精炼铜等14种工业产品。2021年四大支柱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.9%。
十八大以来,葫芦岛市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,高度重视工业生产科技含量,工业生产转型升级成效显著。2021年,葫芦岛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5.8%,增幅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2.7个百分点。
四、交通便利,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
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,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。葫芦岛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,距沈阳270公里,距北京420公里,境内有四条交通干线,京哈公路、京哈铁路、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铁路横贯全境。十八大以来,葫芦岛全地区公路里程数由2012年的6858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10006公里,公路密度由2012年的64.5公里/百平方公里提升到2021年的98.45公里/百平方公里。
五、社会需求增强,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
从社会整体消费到个人衣食住行,葫芦岛市消费需求有了质的提升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95.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89.3亿元,增长了47.8%,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4.4%。
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生活水平不断提升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9069元提升至2021年的34852元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952元提升至2021年的16365元。
生活条件不断改善,近年来靠葫芦岛市引入多家大型供热集团,年供热面积由2012年的1905万平方米提升到2021年的5547万平方米,使“居者有其屋”迈向“居者优其屋”转变。
六、公共服务支出逐步增多,体现了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
政府服务职能不断加强。葫芦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166.8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34.6亿元,增长了40.6%,年均增长3.9%,其中,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由2012年的18.2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3.9亿元,增长了31.3%,年均增长3.1%.
回首十年发展,满载成就与辉煌。展望美好未来,不忘初心和使命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葫芦岛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葫芦岛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开拓创新、锐意进取,为建成富庶宜居美丽滨城而努力奋斗!